狗狗三大疾病是什么?
在犬的常见疾病中,犬瘟热、冠状病毒感染(导致传染性肠炎)和细小病毒病是三种最重要的急性致死性的传染病;其中前两种为病毒感染性疾病,后一种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这三种疾病都是犬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死亡率都很高,且传染性强,因此给养犬者和兽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犬瘟热由副黏病毒科脊髓灰质炎病毒属的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幼犬的机体组织,尤其是呼吸系统与神经系统,发病率高达50%~80%,而死亡率为20%~60%。本病的临床症状因感染的病毒数量与毒力不同以及年龄和抵抗力差异而有较大变化。 潜伏期一般为3~9天,潜伏期过后,病初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40.0°C以上)、厌食、精神沉郁、咳嗽、流泪、眼鼻流浆液性或黏液样分泌物,随后出现呕吐、腹泻、脱水消瘦等症状。病程一般持续1~2周,个别病例可持续数周或转为慢性。当病毒侵袭神经时,可发生脑炎或脑膜炎症状;当病毒侵入呼吸道表面黏膜时,则可发生咽炎、喉炎及支气管炎。临床上还可出现肺炎、肠炎等并发症。 二、 冠状病毒感染(Infectious Canine Diarrhea, ICD) 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病毒,该病毒具有囊膜、多形性的核芯和基因组RNA,能引起狗和猫的肠道炎症。本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耐受力强,对乙醚、去氧胆酸盐敏感,对氯仿、乙醇和苯甲醚耐药性较弱。冠状病毒可经粪便污染食物或饮水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及其排泄物而传播。在流行期常可在环境样品中发现冠状病毒的存在,如地面、土壤和狗粪等,并能在某些环境中繁殖,从而成为传染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寒冷季节多发。本病的潜伏期为1~7d,临床通常分为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急性型的特征为突发腹泻、呕吐和胃肠炎症,同时有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等全身症状。患犬拉血性、水样粪便,内含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严重者可呈番茄汁样血便,有的则腹泻次数少而粪便黏稠。除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出现精神沉郁、倦怠、嗜睡、体温降低至36℃以下、结膜潮红、眼鼻流出脓性分泌物、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减退等现象。此型病程大多为3~7d,少数可达15d左右。若治疗及时,多数预后良好。如果继发细菌性感染或由于脱水而引起电解质紊乱,则可导致死亡。 亚急性型的临床症状较轻微,多为消化不良而导致软便或轻度腹泻,病程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周。这种慢性症状往往不易被诊断,但却可在群体内长期存在。此时,有些犬可能因自身体抗力好而无症状;另一些犬可能因抵抗力弱而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急性发作。这些犬虽表现为亚临床状态,但其粪便中的冠状病毒依然具有感染力,所以仍能传染给别人。 三、 小叶病毒(Parvovirus) 细小病毒是一种细小病毒科的DNA病毒,其抗原结构稳定。本病原可在零下6度存活至少六年,但在高温日暴晒下几个小时后即死亡。病毒可以通过含有病毒的尿渍或者粪便中的残余细胞代谢物的污染物间接传播。本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犬。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方式感染。
本病无季节性,主要以急性出血性胃肠炎临床症状为主,其次为心肌炎型。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犬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肠炎型和心肌炎型。肠炎型犬舍可见吐泻物和粪尿,呈黄色或乳白色,带有腥臭味;重者可排血便,病程约3-7天,死亡率很高。心肌炎型多在幼犬发病,病犬无明显呕吐,仅显厌食,精神欠佳,呼吸困难,心悸加快,有时可见腹泻,很快衰竭死亡,病程稍短,多在几天之内死亡,死亡率也很高。 在病犬和被污染的环境中,可发现大量的病毒。病毒存在于病犬的粪便、唾液、体液和组织内脏器官中,一般在病愈后的1周内消失。
四、 犬腺癌炎 又称犬传染性支气管炎,由副粘病毒科禽流感病毒属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咳嗽、喷嚏、呼吸困难、气喘等,也可有眼鼻分泌物增多、腹泻、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等并发症状。各种龄期的犬均可感染,尤其以5日龄以内的仔犬最易感染,病死率较高。 五、 犬副流感病毒感染 也叫狗流行性感冒,本病是由腺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属的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犬急性传染病,幼犬易感性较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临床症状主要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1℃,流鼻涕,眼鼻部有浆液性和黏液脓性分泌物,食欲下降,精神不振,有时有腹泻。
六、 犬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Hepatitis) 主要由犬疱疹病毒Ⅰ型(Canine Herpes Virus TypeI,CHV-Ⅰ)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毒性关节炎。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春秋两季多发,发病率高。病犬和带毒犬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患犬主要表现为急性高热,食欲不振,渴欲增加,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结膜充血,黄疸,便秘与腹泻交替,呕吐